有人说,在厦门,横卧碧波的跨海大桥,是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中,当之无愧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也有人说,一座座跨海大桥,是时代印记:1991年,厦门大桥通车;1999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通车;2008年7月,集美大桥通车;2008年9月,杏林大桥通车……几乎每一个10年,厦门就会多一座大桥。
形象符号、时代印记,跨海大桥紧扣特区发展脉搏,将天堑变为通途,在跨岛发展中落子有声,一次次突破发展瓶颈、打开发展空间、承接民生经济洪流……正因如此,“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特别策划活动启动以来,跨海大桥成为市民推荐的高频选项。
厦门大桥
通车时间:1991年
拍摄时间:2020年
“特区第一桥”厦门大桥
我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
移山填海,在厦门,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无法磨灭的精神财富。特区设立之后,厦门大桥,接续海堤精神,成为特区第一桥,也是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
时间回到1987年,改革开放浪潮翻涌,厦门城市建设与招商引资全面铺开,出海通道,成为特区经济发展在交通方面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原设计日车流量2500辆的海堤,在1989年时,已超负荷近5倍。
特区不容岛城之困。1988年1月,厦门大桥正式动工,在苍茫大海上,建设者“零经验”起步,再现海堤精神中的“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历时三年四个月,于1991年5月1日实现厦门大桥试通车。
厦门大桥建成后,特区首次与桥“亲密接触”。这座跨海大桥,极大缓解进出岛压力,为经济特区腾飞插上翅膀。
海沧大桥
通车时间:1999年
拍摄时间:2019年
“东渡飞虹”海沧大桥
亚洲第一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
140米高的双塔、上架两根由99股、1万多根钢线编织成的主缆,拉起上百束平行钢索,牵住大桥钢箱梁……时至今日,海沧大桥的外观仍让人倍感震撼,被称为“东渡飞虹”。
1996年12月18日,海沧大桥破土动工,于1999年12月30日通车。其首次打通厦门西向跨海通道,在桥梁工程界更占据重要地位: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标志着中国的造桥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海沧大桥建成后,海沧台商投资区建设步伐大幅加快,更为厦门港口产业的跨岛发展打造“主动脉”——海沧港区从曾经的滩涂,变为世界闻名的深水良港,可接待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助力厦门港在2017年成为千万级标箱强港。
杏林大桥
通车时间:2008年
拍摄时间:2019年
集美大桥、杏林大桥
同年通车 又“快”又“强”
本世纪初,厦门跨岛发展换挡提速,岛外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在2006年首超岛内。之后,跨岛交通量急剧增加,无论是厦门大桥还是当时通车不足10年的海沧大桥,均严重超负荷,民生出行、物流发展受到制约。
面对“燃眉之急”,厦门先后启动杏林大桥、集美大桥建设,其中,全长超过8公里的集美大桥,在建设之初就瞄准了一大目标:快。
一座跨海大桥,双向6车道,中间还有快速公交专用的2车道……在当时,如此规模,以国际经验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建成,而集美大桥的建设时间只有一年半。为了实现这一创纪录的速度,集美大桥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短线匹配预制悬拼法”:将桥梁分解为2345块,先在陆地预制,再到海上如同“串糖葫芦”般拼接。
2008年7月,集美大桥通车,2个月后,也就是同年9月,另一座同样超过8公里的跨海大桥——杏林大桥通车。一年内,先后迎来两座跨海大桥的建成,这是厦门跨岛交通发展的高光时刻。
集美大桥聚焦“快”,杏林大桥注重“强”:其在功能上,兼具公路、铁路,为高铁动车进(出)岛打造新通道,助力厦门从“铁路盲肠”变为东南沿海铁路枢纽。
【链接】
四种渠道
推荐厦门地标
●活动时间:
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
●活动主题:
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特别策划活动
●四种征集渠道:
拨打厦门日报读者热线968820;邮件发送(cfzx@xmrb.com); 给“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厦门日报官方微博话题讨论“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
定格奋斗、致敬城长。您心目中的“厦门地标”是什么?从今日起,市民、读者、单位可以通过推荐心中最具标志性、代表性以及对厦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讲述项目背后的建设故事,来表达对厦门这座城市的爱恋,建设项目主体多样,建筑、片区、桥隧、道路等均可。本报记者将深度采访,为您展示地标的风采。
(本文节选自《厦门日报》)
(网址链接:http://epaper.xmnn.cn/xmrb/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