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岛东岸,碧波之上,一则喜讯传来:我省重点工程翔安大桥预计将于1月17日正式通车,比交通运输部批复合同工期提前了5个月。
2019年12月开工,从“零”起步、跨海建桥,历经3年破浪前行,千余个日夜的艰苦奋斗,在东岸浅滩上,建设者们用一个又一个扎实的脚步,化关隘为阶梯、踏碧浪做通途。
从此,天堑不再难越——这座跨岛发展第七根“扇骨”,以12.3公里的跨度将特区两岸再度连接,它的出现,不但寄托着特区再度逐梦彼岸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凝聚着888集团绿色版网址多少建设者“向海问路”数十载的智慧结晶。
自主设计,如何破浪寻路?海天之间,怎样打造东部飞虹?翔安大桥(厦门第二东通道工程)项目总设计负责人王麒、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带你揭秘这座特区跨岛新通道的设计亮点与巧思。
前期设计
十一年磨一剑
研究大桥如何落地
追寻翔安大桥的设计历程,要回溯到15年前——2007年,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已然启航,随着各区建设投入力度增大,跨岛经济愈发活跃,一个个支撑特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点逐渐涌现。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一股又一股势道劲急的发展“加速度”不可估量。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环境下,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胆构想:以当前趋势,仅凭一座翔安隧道将难以承接特区东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洪流,“东部双通道并行”的跨岛发展交通规划应尽早提上日程。
但自古以来,“向海问路”绝非易事。设计前期,关于“翔安大桥蓝图是否能落进现实”可行性研究工作是一项甚为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的建设条件调查与论证、线位方案设计,再到交通量调查与预测,各类专题研究论证工作都需要反复评审、经多次修改才能完善。回想那段艰苦探路历程,王麒感慨万分:“我们总结的专题研究数量应该有百余项,算起来,平均每项成果需要设计师们十余轮的‘头脑风暴’才可完成。”
2018年3月,翔安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正式上报,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据王麒介绍,一般的中小型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初步设计通常需要一两年时间,而翔安大桥用了近11年。这期间,种种研究围绕的原点,始终是“翔安大桥如何落地”。
早期,有人曾提出:东部再建一条隧道。但这个方案很快被王麒等一众设计师否决:“再度穿越海底复杂地质,建设投入成本高,还会影响整体海洋环境。而且与桥梁相比,海底隧道的通达性会大打折扣,不太能满足当时疏散交通、连通高速路网的需要。”
既要建桥,从何处起手?王麒设计团队从众多提案中,看中了以枋钟路作为登陆点:与翔安隧道距离适中,两座跨海通道相互呼应,交通分流效果好;作为城市交通干道,枋钟路车流量大,大桥从此起步将完美承接日趋增长的交通需求;道路沿线互通区覆盖面广,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服务城市综合立体交通格局。
经过多轮审议研究,2019年3月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以环岛东路互通、翔安大道互通为节点,通过桥梁形式跨海建设翔安大桥。“经过实践检验,这个方案的确是最优解。”王麒说。
突破极限 预制件单件最大直逼3200吨
“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80年代、90年代看日本,跨入21世纪,则要看中国。”在孟凡超的眼中,桥梁是支撑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
近年来,中国桥梁行业已完成了从追赶先进到领跑世界的精彩变身。一个个创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正不断刷新着桥梁建设各领域的最高水准。作为“交通强国”建设阶段又一座里程碑,跨海段采用预制装配建成的翔安大桥,是特区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更象征着我国桥梁传统建设模式向大工业化模式转型又一次迈进。
预制装配工艺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跨海桥梁传统“流水型”建设工序,把桥梁划分为多个预制部件,在精细化预制工厂内多面施工齐头并进、分部完成桥梁构筑。
36榀钢箱梁、35个桥墩(共计83个大型预制件),单件最大规模直逼3200吨……有限的22个月海上施工时限内,888集团绿色版网址多少建设者们以“敢打敢拼、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本岛东岸再度书写下了中国桥梁工程学的先例。
要知道,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采用的最大单榀钢箱梁仅约2900吨,面对“无现成吊具可用”的窘境,路桥建设者们决定自己造——变宽曲线整幅预制件专用吊具孕育而生,该吊具重达560吨,这也是目前国内同类型吊具中个头最大的。
从施工效果来看,这件超大吊具可谓“干得了粗活也绣得了细花”——超3200吨的吊装极限不仅适配全桥最大钢箱梁施工,同时在模块化设计的加持下,该吊具可直接在空中变形,根据每个箱梁的形状进行增减嵌补。也就是说,即便是应对规模较小的预制件吊装,吊具也无需更换、同样适用。
一把“万能钥匙”适配多种吊装场景,施工效率显著提高,888集团绿色版网址多少和各参建单位建设者的技术创新,再度为特区交通建设抢出了“加速度”。
技术攻坚 “U肋”提升桥面板抗疲劳抗形变能力
作为我省一次性投资额最大的综合跨海通道项目,翔安大桥的设计对标国内桥梁建筑结构可靠度一线标准: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在未来的百年历程中,翔安大桥是否能经得起考验,看决定通行品质的大桥桥面最具有参考价值。
“‘钢结构桥梁桥面如何提升抗疲劳度’,这是世界桥梁领域都在面临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一设计重点,经多轮论证研究,我们的团队给出了‘特区方案’。”王麒展示了翔安大桥上部结构截面图,与想象中不同的是,钢箱梁顶板下也别有洞天——顶板下侧面并非光滑平面,其间镶嵌着数十根U型钢条,这便是有大桥肋骨之称的U型加强筋(简称“U肋”)。
以常见事物更能形象体现大桥“钢铁肋骨”的作用:仔细观察硬皮纸板,部分纸板间是一段波浪状夹层,U肋作用与其相似,在特殊的弧形结构的支撑下,显著提升桥面板的抗疲劳、抗形变的能力。
设计巧思体现在细节中——与传统U肋不同的是,翔安大桥采用的加强筋厚度并非均匀,两处“U”型顶端连接点明显更厚。“桥面车流来往,加强筋与桥面的连接处是核心受力点之一,为了延长桥面耐久度,我们预制件构筑时还运用了工业机器人作为协助,实现了元件与桥连接处加强筋内外全熔透焊接,使U肋能够紧紧抓住桥面,保证桥面强度。”36榀钢箱梁,数千根“钢铁肋骨”支撑其间,据王麒介绍,如此大规模的热轧变截面U肋应用,在国内还是首次实践。
当然,对大桥的考验不仅来自过往车流,同时也来自周边自然条件。“地震是桥梁建设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更何况厦门还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当剧烈地震发生时,对大桥影响将十分明显。”大自然屡“出招”,王麒认为,不能“硬碰硬”,而要以“太极拳”之势将其化解。
“以柔克刚”的关键便是藏在桥梁墩柱间的减隔震支座。王麒解释道:“当地震发生时,在减隔震支座的帮助下,大桥不必硬抗地震波,而是以一定幅度的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
26项四新技术应用、23项关键领域技术攻关、30项智慧化管理保驾护航……一项项技术攻坚的亮眼数据,为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构筑了系统性保障。2021年,交通运输部公布了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创建项目名录,翔安大桥位列其中。
(https://epaper.xmnn.cn/xmrb/20230110/202301/t20230110_5542579.htm)